除了疫情以外,整个五月都在被房地产的消息刷屏,不得不说非常热闹。对于各种政策的解读相信头条上一搜一大把,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应该已经早就了解过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件不直接对标政策但又非常相关的事情,那就是次级贷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先说结论,只要是在对未来收入保持长期超预期的预计下拿到的贷款,都有可能成为次级贷款。而说到次级贷款,就不得不聊起08年的次贷危机,由于中国本身并没有在次贷危机中承受到巨大的损失,相反还保持了想当的经济增速,所以大多数人对这次危机的直接痛感并不深刻。而在房地产泡沫日益夸张的今天,如果真的来这么一次,痛感应该是很强烈的,所以有必要建设一个心理预期。
我们可以把次级贷款简单的理解为有可能还不起的贷款,那么作为放贷方的银行,为什么会愿意发贷呢,很简单,风险转移。这里面会有几个名词,包括,ABS,CDO,CDS,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了解下,但是其实不解释这几个名词也是能够理解这个问题的。简单讲就是把客户的房贷作为投资品卖给投资者,银行赚点手续费,而投资者获得房贷的利润。而实际银行可能玩得更高端一点,他把不同种类的投资品打包放在一起,就跟基金是股票的打包集合一样,而且在卖这种打包产品的同时,还提供风险对冲的方法,给这些产品卖保险。我相信大部分基金投资者,并没有耐心把基金的所有成分股以及占比研究得清清楚楚。
同样,其实很多投资者在这样的多轮组合之后,也完全不了解自己买的这个产品,到底对应的是哪些人的房贷。对于银行来说,反正这部分风险已经转移出去了,所以他有更大的动力去鼓动更多的那些还贷能力弱的人去申请贷款,这样他可以获得更多的手续费(而且放贷给信贷资质不好的人往往利率更高),而结果也显而易见,这个链条是玩不下去的,一旦出现房价不能保持高速上涨,开始断供下来,链条最后的投资者就要承担这个风险,次贷危机时美国的社保基金就中招了。
5月17号的时候,第一财经报道了碧桂园、龙湖和美的三家公司获得了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新闻,于此同时还有CDS和CRMW,给我的感觉就是那句说烂了的话,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吸取教训,坦白讲我对金融产品的大部分所谓创新内容都不看好。因为创新产品的监管总是滞后的,而在本身不创造直接价值的前提下,即使是初心很好的想法,也很容易在实践过程中掺水造假,获取更高的利润,然后又因为审查复杂,制度缺失,相应的人员很难得到应有的惩罚。希望各位看过这篇文章,在投资各种金融产品时,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估它的内容,因为不管销售人员吹得多么好,你都是有可能承担损失本金风险的人。
顺带推荐大家两部相关的电影,一部是纪录片《监守自盗》,在经济危机之后采访了很多业界大佬,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另一部则是《大空头》,从一个准确预计到金融危机到来的基金管理人角度讲述了整个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13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