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军事才干被严重低估的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今河南信阳)也。魏延本是曹魏小将,后率部归附刘备 ,并追随刘备辗转至荆州。刘备取益州时,魏延率部曲(私兵)随征,他虽身为降将,但在帮助刘备攻夺西川的征战中屡建奇功,表现出不凡的军事才华 ,获得刘备的青睐与栽培与破格擢拔。

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时,魏延战功卓著,再次显露出其智勇兼备的过人军事才能,击退曹操夺取汉中后,众人皆以为刘备会用百战宿将张飞守汉中,张飞亦以为非己莫属,孰料刘备慧眼识才,破格任用尚不足一闻的马上降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大出众人意料之外。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事实证明,刘备有知人之明,用人之能,他破格重用彼时尚默默无闻的魏延,为之后积极筹备战守事宜,加强汉中这一战略要地的防务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魏延不仅将汉中这一西川锁匙守得固若金汤,令虎视眈眈的曹魏长期无计可施,还在之后攻伐中原的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从一偏裨小将晋升为蜀汉中后期不可多得的高级军事将领,其功勋不逊于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不比武功,单论智谋与用兵,其才能或在“五虎上将”之上。论以奇用兵、出奇制胜,谨慎过度的诸葛亮似乎都不如他。

后来魏延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钺,封南郑侯,按级别比关羽都要高一些,足见其其军事能力与受重用程度之高。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军事才能平平,却被诸葛亮无限拔高的姜维

魏延是蜀汉中后期的国防中坚 、蜀军中的中流砥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 天水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人也。和魏延一样,姜维也是曹魏降将。他袭父职为曹魏中郎将、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遭上司猜忌、掣肘的姜维愤而降蜀。

诸葛亮非常欣赏姜维,非但不歧视他的降人身份,还点赞他为“陇西奇才”。姜维作为蜀汉后期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军政新星,在诸葛亮的大力扶持下,27岁就被封为当阳亭侯,随后又以坐火箭般的速度被晋升为大司马、大将军,成了诸葛亮衣钵的继承人,从少年得志方面来说,不仅令魏延望尘莫及,其风头甚至盖过了当年的袁绍周瑜鲁肃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众所周知,姜维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多资源并被飞速提拔,主要得益于蜀相诸葛亮的青睐与力撑,诸葛亮不仅夸他为“陇西奇才”,还不遗余力地予以扶持、擢拔,使得曹魏降将姜维得以平步青云。

其实,姜维最多只算中人之才,没有什么过硬的军事才干。

诸葛亮之所以如此看好姜维,并非他真是一个难得的军政奇才,主要是从培植军中亲信方面的考量,加上姜维是降将身份,在蜀汉没有啥根基,社会关系简单,这样的人最容易笼络,除依附自己以外别无他法,否则连立足都难……对这个问题,在此就不做深入剖析了。

为什么说姜维军事才干平平呢?拿他和魏延比就可立判高下了。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魏延守汉中十五年守得固若金汤,魏军水泼不进,束手无策

据《三国志·蜀书· 姜维传》记载: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悍拒曹爽,皆承此制”。

这段话的大意是:当初刘备命魏延镇守汉中时,魏延将主要兵力都部署在汉中外围。魏军来攻,因受外围蜀军的干扰、牵制,很难集中力量攻进来。兴势山之战,王平之所以能大破曹爽,就是因为承袭了魏延的守御之策。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从公元219年到234年,魏延镇守汉中整整15年(期间吴懿、王平也守过一段时间,均秉持魏延攻守之道),数次击退汹汹来犯的魏军,因受到外围守军牵制、袭扰,魏军甚至无法接近汉中,只得望城兴叹。魏延守汉中守得是坚若磐石,稳如泰山。魏延的守御之法,和晚清太平军“守险不守鼙”的防守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延死后,由姜维接防汉中,他一到任就调整了魏延早被证实有效防守策略,结 果仅一个月即被魏军破防,汉中沦陷,西川危在旦夕……

还是《三国志·蜀书 ·姜维传》记载:

“……(姜)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馈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 ,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魏延被杨仪冤杀后,由姜维接防汉中。姜维一到任即全盘否定了魏延的守御之策。他认为魏延将守军主力全部部署在汉中外围的各处军堡中,虽然能够御敌,但无法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所以他成为大司马、大将军 ,全面执掌蜀汉军政后,立刻就改变了魏延的防守思路,用一种全新的攻守方针取代了魏延、王平早被证实行之有效的防守策略。

姜维进行的军事改革叫“敛兵聚谷”。具体做法就是等魏军大举来攻时,完全放弃外围,实行坚壁清野,将原先部署在外围的守兵悉数撤到汉城和乐城,使魏军无法攻到平原地区。然后蜀军派出小股游骑四出骚扰、偷袭魏军,使魏军疲以应对、无法休息,更无法集中力量猛攻汉中,待魏军疲惫不堪,粮草即将耗尽,被迫回撤时,蜀军再全力大举出击,必可全歼魏军。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新的攻防之策确立后,姜维很快将之付诸实践,命胡济守汉寿(并非荆州的汉寿,同名之地),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为了稳固防线,姜维还在长安、建威等地修葺了大量的军事堡垒。

姜维这种全新的作战思路乍一看非常有道理:先收缩防线,将外围兵力回撤,再用小股游击队袭扰敌军,待敌军粮草即将耗尽,被迫撤军时,守军再全线出击,一举歼灭后撤敌军。这个打法看起来很美,但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守军必须具备比敌军更为强大的机动能力。说白了就是必须比敌军更快速、更高效。蜀汉僻处西南一隅,境内多山,蜀军以步兵为主,魏军则来自北方平原地区,长于骑战,骑兵四条腿在机动能力上肯定比步卒两条腿强得多。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姜维的军事改革实际上是以自己的短处来攻击敌军的长处。即使魏军进攻受挫,又无法持久,被迫大规模后撤,发起反攻的蜀军步兵也很难快速追上曹魏骑兵,更遑论对后撤敌军实施包围并一举聚歼的有效打击了。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漏洞:蜀军将部署在汉中外围的兵力撤掉,以诱敌深入,把敌军放进来,仅在汉、乐一线重兵布防,等于主动放弃了战略纵深。蜀军自撤藩篱,魏军可以轻易进至汉、乐一线, 只要集中力量猛攻汉、乐二城防线上的一个点,一旦撕破一个口子,整个防线就会瞬间崩溃。

魏军若攻破汉城、乐城防线,汉中平原就失去屏障,无险可守,一举拿下则如探囊取物般容易。汉中是西川门户,汉中若失,蜀汉的大门等于被打开,魏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杀进成都平原了。当年益州牧刘璋之所以引狼入室,急召刘备入川,就是因为盘踞汉中的张鲁大举入寇西蜀,欲借刘备之力抵御张鲁……从中可以看出汉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对于西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后来发生的事可以证明,由于姜维擅改魏延“守险不守鼙” 正确攻守之策,使15年屹立不倒的汉中变得岌岌可危。司马昭发起灭蜀之战后,正是因为汉城、乐城防线的失守,直接导致了汉中的沦陷。《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趋子午谷,诸军数道并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兵各五千。(钟)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荀)恺围汉城,(李)辅围乐城。(钟会)会径过,西出阳安口”。

姜维接管汉中防务后,搞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变革。蜀军按姜维的新思路,将汉中外围守兵悉数退缩到汉城、乐城。曹魏大将钟会统兵伐蜀,命护军荀恺和前将军李辅各率一万兵马分别包围汉城和乐城。而钟会自己则率大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对汉、乐二城围而不打,不管不顾,直接率魏军主力西出阳安关。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汉、乐二城再坚固,守军再兵精粮足,也不过是两座军事堡垒而已。钟会只须分兵将其围困住,大军则绕过这两座据点直扑阳安关而去,姜维煞费苦心布设的防线也就成了摆设,名存实亡了。

魏军兵不血刃,即将汉、乐防线撕开一道口子,钟会统大军出阳安关后,便屯兵剑阁关下与姜维对峙,而邓艾就可以率偏师从容地寻找入川捷径了。假如汉中被蜀军牢牢守住,魏军则无法顺利地兵出阳安关,邓艾更不可能另辟蹊径偷渡700里阴平险道,蜀汉凭借险峻山川地理的优势,不费太大劲就能将魏军遏制于汉中以北的崇山峻岭中进退维谷,一筹莫展,蜀汉政权也不至于那么快就房倒屋塌了。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魏延的军事才能远强于姜维,只可惜诸葛亮重姜维,排斥魏延

姜维在敌军大兵压境、蜀汉政权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竟然出此下策,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着实令人不解。为什么他敢于改变魏延、吴懿、王平早就被证实行之有效的防守作战理念呢?

魏晋时期的名臣、思想家、文学家傅玄曾经评价姜维说:“维为人好立功名” 。意思是降为热衷于名利,好大喜功,为了自己建立功勋,利令智昏,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使自己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还断送了蜀汉42年的社稷、基业。

费祎在世时也曾屡次告诫功名心热的姜维,希望他不要心存侥幸,寄望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时间内匡扶汉室,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池,很可能会威胁全局,以致满盘皆输。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魏延虽然恃才傲物,性格嚣张,桀骜不驯,但军事才干却远超姜维,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魏延发于卒伍,实战经验丰富,尤其善于以奇用兵,并能根据敌方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应变之策,他是刘备时期的重要将领,也是后主刘禅前期蜀汉国防的中坚力量。刘备慧眼识才,拔魏延于微贱中,官拜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在军中的排序仅次于关、张。魏延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军事业务水平甚至不输诸葛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多次向他献出奇策:从汉中兵分两路,诸葛亮统大军出斜谷,自己率5000精兵出子午谷,穿越秦岭后直扑长安…… 这个北伐计划胜在冒险出奇,完全值得大胆一试。

诸葛亮却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屡次否定了魏延的建议,采取“十全必克之法”谨慎用兵——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归。有后世军事家对于魏延之计非常赞赏,认为大可一试,或许能改写历史。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只可惜,魏延不受诸葛亮重视甚至被排斥,否则历史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呢!

姜维资历不深,军事能力平平(穷兵黩武,11伐中原胜少负多,战绩平平,未得中原尺寸土地不说,还落得个国家疲惫、衰落、将士伤亡惨重,人心涣散的不堪局面),他却能成为蜀汉后期的重臣,这完全是诸葛亮极力栽培、擢拔、举荐的结果。

假设魏延在,汉中就不会轻易丢失,汉中不失,则蜀汉凭借山川雄固延续国祚不是不可能,不会只历二世就迅速灰飞烟灭了。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该发生的事总会发生。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汉中平原地图(汉中平原指的什么地方)

【插图源自网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1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