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哪些新问题和挑战和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诗句)

“我认为全球滞胀带给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全球滞胀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体系出现危机的严重信号,同时也是中国在全球大变局中进一步破局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6月25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就当前全球滞胀形势及其对中国的意义分享他的看法。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哪些新问题和挑战和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诗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刘元春认为,当前全球除中国外的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的表面原因是疫情冲击和乌克兰危机,但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再次进入了50年一遇的长波低谷期。在此轮全球滞胀中,美欧等经济体会遭遇重创,而中国虽然也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但滞胀给中国带来的更多是机遇而非挑战,中国的贸易条件、新能源新技术、产业结构等都会从中受益。中国需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进行内部战略的再定位再调整。

发展停滞通胀高企,美欧经济体受重创

滞胀意味着经济增速停滞的同时通胀高企。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将接近8%,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速出现了加速的回落,以美国为例,根据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将会从去年的超过3%下降到不到3%的水平,明年可能会下降到1.8%,后年可能会达到不足1%。

对于本轮全球滞胀出现的原因,刘元春认为这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从2008年开始就出现了。他认为,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理论,目前全球经济的增长停滞和通胀高企是50年一遇的长波低谷的重新开始。虽然此轮全球滞胀的表面原因是疫情冲击和乌克兰危机,但其实质是资本主义体系发生的重大扭曲和资源错配,“这意味着发达资本主义,特别是欧美体系将会进一步受到重创。”

刘元春认为,这种重创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硬着陆”,GDP出现下滑,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美元地位在此轮冲击中虽然不会被取代,但会受到冲击;美国在中美对抗中所布局的一些战略可能会因为高成本而受阻;对于欧洲来说,欧洲通胀高企伴随着国债收益率急剧上扬,意大利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已经超过了10%的“死亡线”,因此欧元区很可能再次出现欧债危机

全球滞胀带给中国机遇大于挑战,要抓住契机

刘元春认为,在此轮全球滞胀中,虽然中国也面临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但滞胀带给中国的更多是基于而非挑战。

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PPI有较大冲击,但我国CPI并未受到较大影响,涨价压力被中下游企业吸收化解,“中国在过去20年快速提升的供给能力,缓解了目前的这种成本压力。”

刘元春认为,此轮全球滞胀将带给中国以下几方面机遇。

首先,我国贸易条件近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全球通货膨胀加剧不仅仅体现在大宗商品上,还体现在我国的汽车、耐用品等日常制造品上,这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将快速上升。据介绍,从去年到今年,我国的出口价格指数一改过去非常平缓的态势,出现了强劲的上扬态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欧美CPI的上扬,导致我国出口价格上涨,从而使我国贸易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第二,有利于我国新能源和新型战略产业全面崛起。刘元春认为,全球大宗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虽然一方面带给我国成本冲击,但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结构变化的很大的动力。近几年我国在新能源、新技术方面进行了前期的布局和提升,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非化石能源的生产方面基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因此能源价格的提升将推动我国经济全面的产业升级,帮助中国成为世界新能源新经济的中心。

第三,持续的滞胀将使欧美难以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全面脱钩。刘元春认为,欧美国家物价上涨、生产生活成本的上扬会加剧其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最近拜登政府公开表态,降低对中国征收的关税。同时,布林肯在演讲中指出,与中国进行供应链的脱钩是不现实的。”

刘元春在演讲中表示,我们必须对中国的产能过剩有一个重新的审视,不能简单化。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大量的过剩产能转化成了强大的出口能力。因此,在新一轮的滞胀中,我国庞大的生产潜能能否有效地转化成供应能力,是战略重心。

刘元春表示,目前欧美滞胀正在恶化,乌克兰危机也正消耗俄乌双方实力,因此世界正面临结构性的变化,而势和运在中方,不在欧美,因此中国需要以静制动,抓住战略性的契机,调整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断点,进行全面的关键性改革。

采写:南都记者 丁境炫 发自北京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2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