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项目选题参考医学生,大创项目选题参考日语

万灯庚.扬长避短:D校金融学专业的学习方法体验[EB/OL].(2021-02-23)

https://mp.weixin.qq.com/s/US9CT5Nob7QJNrxMIWL0rw

大创项目选题参考医学生,大创项目选题参考日语

一、本专业的方法要求

我大学学的金融学专业,既有文科的因素也有理科的因素,本科的学习在理论方面以听老师讲为主,有的也涉及小组合作学习,而理科因素就是需要上一些计量课程。另外实践方面的训练也很多,很多课程是需要实操的比如会计的做账,上级模拟金融实操,还有一门创业导论课,整个学期就是班级分成创业小组,选择创业项目实操,最后提交商业计划书和展示。

(一)理解加探究

知识的学习既需要记忆也需要理解。理解是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进一步模仿就属于对于知识的运用,最后探究进行高层次的知识的运用,而且我认为整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模仿探究的的学习过程又可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是一个对知识循环学习的过程。我比较擅长图像的记忆,所以在面对需要记忆的知识会倾向于画图表或者流程图这类,而且喜欢列出整本书内容的逻辑关系来理解里面的内容。我觉得有学习力的表现是善于发现各种学习的特点和区别,进而能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方面是比较灵活的且具有弹性。

(二)经验加模仿

高中的时候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大学里用得很多,其实在高中的时候都是被老师要求必须预习或者复习,但是到了大学里,预习复习对我的学习特有帮助,尤其是高数那些,如果没有预习直接就去听会觉得听了个寂寞啥也听不懂,但是如果提前预习会觉得能跟得上老师的思路,然后及时复习,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觉得相对轻松一些。

专业能力学习一开始肯定需要模仿的,而且一些基础的操作比如会计的做账,银行的柜台业务,模仿基本就能获得,但是比如涉及股票模拟操作这些也需要结合之前学到的模拟知识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操作,而且这样的探究活动会加深我对于学科的认识,而创业课程就是完全在做中学了。

二、成功的模仿学习

现在回想大学的学习,如果按照记忆、理解、模仿、探究的学习方法,采用最多的是模仿的方法,甚至有无处不在的模仿。

(一)模仿老师学科思维

在教师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习得课程的知识,了解教师言语中透露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使用的PPT和板书,都展示了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理解和思维逻辑。举例来说,大三的时候学习的《国际金融》,老师上课所用PPT里内容呈现的逻辑可以看书老师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思路。同时老师的讲授过程会举出国内外的许多实例,除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课的内容,也让我们明白这门课程需要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掌握。而在大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也是如此,老师喜欢用板书的方式呈现课堂要点内容,在誊写板书的过程,我们也厘清了课程内容的逻辑。因此,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无意识地模仿老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思维逻辑。

(二)模仿科研过程

毋庸置疑,模仿可以有效的提高活动效率,科研探究中亦是如此,但科研过程也需要无效率的探究方法。在大二的时候在老师的鼓励下,组了一个团队申请大创项目。整个过程老师并没有给定选题,而更多的是给与一些方向性的指导。比如说,当时一个小组成员了解到众筹是当时的一个小热点,而我自身又在思考金融作为一个追求利益的存在,是不是可以为公益做出一些贡献,所以当时小组就探讨如何将众筹和公益项目进行结合。到正式写项目申请书和结题论文的时候,也走过许多弯路,比如说找的数据太旧、参考的文献质量不高且年代比较久远,文段中太多口语表达等等,等老师都一一指出了问题,我们再修改。整个过程其实是效率并不是很高的,经常是犯错以后再订正。但是整个无效率的过程保留了我对于探究的兴趣。同时由于探究过程方法等的可复制可模仿,我的毕业论文就完成得比较顺利,在大部分同学还在改初稿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毕业旅游了。

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模仿不同,一个具有内隐性,一个则重于做中学;同时实践活动和科研探究中模仿所用的范围也有所不同,实践活动的全模仿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当然也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但科研活动却不适用仅采用模仿的方法,科研中一些注意事项和流程是可以模仿以提高效率的,但探究过程的无模仿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更有助于探究兴趣的激发和维持。

(三)模仿实践行为和制度

我在大一下学期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通讯社的社团,社团主要负责学校的校报编辑,平时每周一次例会讨论下一期报纸上通讯稿的话题,并且为各学院近期举办的活动安排写新闻稿的人员,此外社团还实行老带新的师徒制。大一的时候主要是跑各个学院的活动新闻,活动结束写完新闻稿就发给大二的师傅修改,等到自己上大二的时候也会有1-2个徒弟,需要帮助改稿。由于实行师徒制,社团成员在社团中成长很快,而且文风,改稿风格在师徒之间也会有一定的传承。后来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冒头,商学院的团委书记找我写微信推文,再到后来成立学院的新媒体中心,我就模仿大学生通讯社的整套制度,从招新、培训,到每周例会讨论下周的微信话题,以及实行老带新的制度,新媒体很快成立并发展,等到我毕业的时候学院以前的《经管学子》的院报也并入到新媒体中心。由此可见,实践中的模仿常常有助于事半功倍。

三、欠缺方法的类型

只有在学得不好学得费劲的时候才会考虑会不会缺方法。

(一)不知道怎么学

印象里最缺方法的一次是第一次跨考教育学的时候,第一次遇到要背这么多东西,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背,也不知道挑重点背,还想把每一条都背下来,有试过早上4点起来背,背得就很苦还背不下来,到最后就放弃了。感觉在记忆方面高耗低效。

(二)不知道需要学

大学里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的时候,意识到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其实有心理学、哲学还有政治学方面,但具体要学些什么,欠缺在哪里并不清楚。原因是对于专业知识学习并不深入,专业的兴趣也不深;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扎实,都是学的皮毛。解决办法也许是多读书,但我并没有自己多读书,因为本身专业课程还有实践就没有很多时间读书。我希望有一个学科的导学,厘清学科发展、基础等。

(三)遇到下马威就放弃

上过一门《创业导论》课程,第一节课我们自己组成团队,自己定公司名称、主营业务、员工分工等等,并且没人上交20,团队收到200作为创业成本,最后课程会需要提交商业计划书,并且ppt展示我们的创业公司以求得融资,课程的成绩会综合我们的“公司”的盈利情况、商业计划书、以及最后的展示给分。

因为没有创业经历,所以是一个下马威,但是倒没有放弃,因为大家都一样吧,整个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主营业务也很泛,在学校帮助学弟学妹联系包车、烧烤食材、卖过寿司和草莓

通过这次实践经历,虽然最后我们是盈利的,但是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如果作为一个创业者,在果断和行动力方面是有欠缺的,而且抗挫能力也有限,而这些我觉得是个性方面的,无法自我改进。启发是,我不适合搞创业这些,在风险承受能力方面,我是非常保守的。

(四)遭遇瓶颈期而放弃

第一次跨考教育学的时候,因为专业课的背诵遇到瓶颈最后放弃了。原因是没有掌握专业课的学习和背诵方法。解决的办法是从读思想家的人物传记开始,报辅导班,了解背景知识、梳理知识在横向纵向的关系,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记忆。我觉得可以自我改进,同时辅导班指导能够帮助梳理知识,节省时间。

四、欠缺方法的领域

(一)课程领域

1.政治课不清楚是不是缺方法

我对待政治课的态度不是很认真,过关就行。而且我觉得学校、老师对于政治课程、考试等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应付的表面工程。我自己觉得学这个没什么用;意识到政治课程带有的政治性目的反而有点排斥;学校、有的老师在课程的安排和对待课程的态度上也比较敷衍。我觉得缺方法和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的强弱有关,如果有一个比较强的学习动机,一般就可以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主观意志,寻求外部的各种资源,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如果学习动机比较弱,就容易消极应对学习任务,就容易造成缺方法的现状。

2.英语课可能缺一点点方法

我觉得英语还是重在积累吧,没有前期的积累也没法灵活运用啥的,英语学习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记忆上的,及时复习记忆这类的。如果说缺方法的话主要是关于单词的词源词根这类老师没有具体教,如果学了可以减轻记忆单词的负担。英语课一是需要积累,二是实际应用中的口语练习不够,阅读能力也有待提高。

3.专业课有的缺有的不缺

专业课也分很多类型的,有的重西方理论追溯如《微观经济学》,有的重实践实操《证券投资学》,有的重数学方面的计算《金融工程》等等,不同的专业课也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专业课感觉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光学理论知识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以后会发现对于之前学习的理论有不一样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使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会反思其对于实践的运用,同时实践中的模拟实操也会加深我对于学科本身的认识。比如证券投资中的技术分析我并不是很推崇,过分注重技术分析而忽视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在我看来只是一种投机行为,是一种赌博。

印象中会计课不爱学是因为:自己对于会计行业的刻板印象:枯燥琐碎;课程内容的确比较枯燥;老师上课也是读ppt,比较无趣。电子商务不爱学的原因:选课的时候为了好拿分才选课;老师上课比较水,考试也是百度上直接搜来的题。我为了拿分就敷衍地学完了。老师的教学方式的有趣和无趣,是不是具有挑战性,都会影响到我对于课程的态度和兴趣,有趣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激发我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主动选择和实施的想学习方法。如果是常规的考试的评价方式,可能就会采用一些常规的学习方法,如果最后的评价方式是能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话,可能会激发我在学习中的探究和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缺方法方面,重理论的专业课感觉自己在理论学科历史方面的欠缺,甚至专业领域必须的常识人物、理论也不知道,需要自己广泛阅读才行;重实践方面的专业课,无法预知实践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在书本上穷尽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会有一种茫然和不安的感觉,尤其是证券,有一种看天吃饭的感觉;需要精密计算的专业课,需要一定的数学学科背景,学起来会感觉比较吃力。

(二)科研领域

对于做项目,大学的时候曾经主持过大创项目,并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试一试的初衷去做的。老师没有给具体的题目,我们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还有了解到的热点自己定题目,然后指导老师给意见之类,整个过程以我们自己探究为主,老师会给一些要查文献、方向性的建议,我们就凭借做项目的经验性的步骤进行探索,虽然最后的选题等等现在看起来格局小了一点专业性也不强,但是这样的探究过程保留了我们探究的兴趣。缺方法的话,感觉就是做项目的具体步骤其实是不知道的,经常是在犯错中老师纠正,我们再改方向。

写论文方面,对于大创的项目,我们小组一起写的论文是在学校的期刊上发表了,之后老师想在校外的期刊上投稿,我们的文章就需要大改,最后还是老师改为主,会发现即使反复修改,和老师改完的文章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学术性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凝练方面。所以写论文的缺方法,主要是在于我们读的学术性文章不够,以及自己练习写学术性文章的经验不够,输入和输出都不够,需要长期的积累。

我觉得做项目和写论文需要的是模仿和探究,记忆和理解比较少。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以及同伴之间模仿会影响我的学习方法的转变。解决科研学习缺方法的问题,需要主动学习吸收积极赶上。感觉自己在写作能力、问题意识、逻辑思考、专业视野等还需要改进,希望老师能给与更多的指导。

(三)实践领域

大一第一学期会计实习的时候感觉不会,老师上课讲一些理论的知识,课后就让我们自己在做账什么的,好像就实习前统一讲了一次,然后让我们回去自己做,自己做的时候就很多不会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暑期实践跟着大二的学长学姐一起,还是很顺利地开展的,如果独立做可能会觉得不知怎么下手;组织任职方面在大一的时候刚开始做团支书,一开始会感觉有很多困难,许多事需要自己探索,需要经常问学长学姐,但是等到下学期大二的时候很多都比较顺利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3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