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快递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什么街)

寄快递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什么街)

铜锣湾香港传统购物消费热点。

香港一直有着「购物天堂」的美誉,而零售业也是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不仅每年为香港创造逾几百亿元的经济收入,也衍生出独特的港式「购物文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港本地的消费模式和购物文化也出现了不少的转变,《港真》以「新」为核心,探讨香港在新时代下社会、政治、经济上所出现的种种转变以及未来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如要谈及香港消费模式的变化,就一定要讲讲香港传统购物消费热点铜锣湾区的变迁,而这些变迁也从侧面反映出香港社会、经济,以至于国家的巨大改变。港人——特别是那些自认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派」人士,更应从铜锣湾区的变迁中反省自身,了解到不可逆时代的潮流而行。

寄快递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什么街)

早年的铜锣湾轩尼诗道已有不少商铺。

历史因素造就「购物天堂」

香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很早就形成了西方的消费习惯,而且得益于自由港的便利,不但世界各地的各种档次货品均可在香港找到,税率也十分低,早就成为世界各地商家、游客购物的首选之地。早在英国殖民香港时期,香港便成为了各国商品转售的中间人,将大部份来自欧洲的商品转售至亚洲各国,而铜锣湾在当时便是商品转运最重要的码头之一。

19世纪时,由于来往香港岛东西区需绕路或坐船经过铜锣湾甚为不便,故此兴建了一条连接海湾的海堤,即是现今的高士威道,这亦是铜锣湾的英文名「Causeway Bay」(海堤湾)的字源。而香港开埠以来的首3次填海工程中,有2次便涉及了铜锣湾地区,其中在1859年(即咸丰九年)进行的填海工程,涉及在黄泥涌(今黄泥涌道一带)、摩利臣山(今活道一带)及东角(今东角道一带)三地进行小型填海工程。东角一带的填海目的是建造一个码头,使东角成为各船运货物的上落货中心,在之后约100年的时间里,东角一直都是香港岛其中一个主要码头。而于1864年(同治三年)进行的铜锣湾填海工程规模就大了很多。此次的目的是希望将铜锣湾打造成一个行政及商业的中心。

19世纪中期,铜锣湾乃英资企业怡和洋行总部。当时怡和洋行在东角设置货仓及于如今的糖街附近设糖厂即前香港铸币厂旧址,因此东角一带集中了从中国各地而来的搬运工人(当时称为「咕喱」,即英文「coolie」苦力的粤语发音)和铸币劳工。正是因为有这些来自中国的「咕喱」辛勤工作,东角才得以真正发展,这也为铜锣湾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后由于时局动荡,许多内地较为富有的商人、官员等逃难到香港,有部份人更从香港逃至东南亚等「南洋」一带,而当时作为香港岛其中一个主要码头的东角,也成为了南洋华侨移民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到了二战后,香港人口由50万大升到220万,铜锣湾、北角、红磡观塘等地都接收了很多来自内地的人口,而由于历史的因素,南洋华侨及闽籍人士,都喜欢聚居在铜锣湾和北角一带。这批人不但成为了铜锣湾首批大规模消费族群,还令铜锣湾开始成为国际化的地区。

以本杂志顾问胡仙博士的家族为例,其父亲胡文虎在港所建的虎豹别墅便是在铜锣湾半山一带;商人利希慎也紥根于铜锣湾,并向怡和洋行收购铜锣湾鹅头山一带的地区,打造成今天的利园、礼顿中心、利舞台广场、希慎道壹号、希慎广场等著名购物中心。

到了1950年代,香港政府希望将铜锣湾打造成大型国际性购物区,便再次在东角一带大举填海,东角和整个铜锣湾避风塘被填平。虽然东角和避风塘被填平后,令海湾的铜锣形不再复见,但铜锣湾的名字仍被保留了下来,铜锣湾也取代了东角,成为了整个地区的名称。此外,当时香港政府大力鼓励外资进驻铜锣湾,这令铜锣湾在之后几十年飞速发展,其中又以日资百货公司的进入,令铜锣湾蜕变为全港最重要的购物区。

寄快递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什么街)

松阪屋(右上,1978—1995)、三越(右下,1981—2006)、大丸(左后,1960—1998),以及崇光(左前,1985-至今)都曾进驻铜锣湾,如今却只剩崇光。

日资百货公司进驻改变消费模式

80年代的铜锣湾,是日资百货公司的天下,也因为日资百货聚集于此,令铜锣湾有着「小银座」的美誉。松阪屋(1978—1995)、三越(1981—2006)、大丸(1960—1998),以及崇光(1985-至今)等日资百货公司不仅改变了香港人对中高档商品的消费概念和模式,更在文化上影响了几代的香港人。比如说当年三越百货地库的日式面包店令香港人知道,原来面包也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松阪屋地库多间著名日本食店令港人从此爱上了日式料理;「司机,大丸有落」(大丸百货外设有小巴站)也成为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此外,当年到访铜锣湾的游客是以日本、东南亚及台湾游客为主,特别是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1988年),台胞取道香港赴内地的人数骤增,铜锣湾也成为台胞选购礼品的主要地区。本杂志专栏作者张曼娟便在《我的青春铜锣湾》、《结伴去闯荡》等文章中,分享过她对铜锣湾购物的体验和感受。

不过当时铜锣湾的高消费游客族群是日本人,内地游客非常少,如有亚洲面孔的游客进入商店,店员一般会先以英文或日文打招呼。日式消费品、消费模式及文化的进入,令当时的香港市民对日本潮流文化十分追捧,衍生出大批「水货客」拖着「红白蓝」远征日本,将时兴的球鞋、T-shirt、电子产品及药物、奢侈品等买至断货,再运回香港出售图利。一时间香港街头充斥着J-POP文化和日本生产的产品。

寄快递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香港铜锣湾属于哪个区什么街)

现在内地游客取代了日本游客,成为铜锣湾的高消费族群。

时代在变铜锣湾也在变

可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沉沦,铜锣湾的日资百货公司相继倒下,如今只剩下已在日本宣布破产后被港资收购的崇光百货仍在经营,而内地游客也取代了日本游客,成为铜锣湾的高消费族群。如今在铜锣湾各商铺内说普通话的客人最受到重视,连影视明星吴君如也曾在电台称,为吸引售货员的注意,故意在名店内「大大声」讲普通话。

时代在变,铜锣湾也在变。希慎广场、名店坊已取代了以前的三越和大丸百货;各个店铺(包括世界级的名店)也在顺应内地的付款模式,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正在逐渐成为铜锣湾各店铺的主要支付方式;越来越多香港人也喜欢上「淘宝」购物,还有专门的杂志教人如何在网上购物。

从铜锣湾购物族群和模式的改变就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经济的盛衰,而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家自然会向外输出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可是为何一些香港人可以接受八、九十年代被日本游客和日本时尚占领的铜锣湾,反而不能接受内地客和内地文化呢?反省自身,当年港人「水货客」在日本疯狂扫货时,日本民众有没有将港人称之为「港祸」、「港虫」?没有,因为日本民众知道「来者是客,以客为尊」的待客之道,因为每个来消费的游客都会为经济收入做出贡献。

再退一步说,如果没有当年建设铜锣湾的内地「咕喱」,没有首批在铜锣湾大规模消费的内地逃难族群和华侨,铜锣湾还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吗?那些自认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派」人士只是以自私自利的态度坚拒发展,抗拒转变,反对包容,执迷地宣称内地游客是扰乱香港社会秩序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只是不顺应时代潮流的顽固派。

要知道正是得益于自由行政策,香港经济在「沙士」之后才可以快速复甦,2017年全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额高达4,461亿港元。那些「爱港」的「本土派」真的是为了香港的利益才反对内地游客「光复」各区,还是「阻住地球转」,自然是不言而喻。

文|灵煦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