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过年的风俗作文600字(莆田过年的风俗传统)

正月将过,春寒即暖,年味趋无,全国各地都已经复工复业,进入正轨忙碌的生活状态。

但在中国南方,有个三线城市还在元宵的收官阶段,冰冷的夜晚偶尔还能听到稀稀的烟花爆竹回响,是一些庙府在做最后的“行道回宫”,它就是莆田

提起这个城市,全国人的第一反应是私立医院,假鞋,当然这个城市的商人在国内其他不少行业也很出色,有些还拥有垄断地位,比如金银玉店、红木木材、油画、私人加油站等。

甚至连承包寺庙这种冷门生意也做到一家独大……

这也许和莆田人的民间习俗有些关联。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算是蓝星上最大的一群无宗教信仰民族。但作为国人,我们真要说自己没宗教信仰,好像也不那么坦然。

只能说,中国文化影响,让我们的信仰和世界其他宗教大区体现大不相同。

网上说,国人的信仰抱有功利性,想得到什么才去信什么,甚至带有交易性质,人神平等……

笔者看来,这只是宗教信仰不坚定的表现,在城市和年轻一辈的网民中的确很有共情,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加深,我们的后辈关于信仰这方面的意志只会更加松散。

但在中国农村,老一辈中,关于神明信仰,还是一件很肃穆的事情。

不管较真不较真,整体来说,莆仙地区的人都不算最虔诚的那一撮信徒,哪怕对比的是国内这片宗教蓝区。

可从庙祠的数量和密度上看,你会发现,莆田人在神祗信仰上真的是拼尽了全力!

据不完全统计,常住人口三百万左右的莆田全境,各种各样的大小神祗庙祠保守估计大约有两三千处!注意,这里不包含家族祠堂。

一个庙宇往往是由多个家族宗祠堂合力供奉,而平均一两千口人就供奉一座庙宇。此外大庙覆盖小庙,两庙区域重叠,少部分家庭或者家族还要同时供奉两座庙宇。

而每个庙祠供奉的神祗各不相同,说出来外地人可能都不信,在全球信众近三亿多,一人堪一大教的妈祖故乡,妈祖的神位占比在莆田乃至福建省内,都排不进前三。

神祗供奉率排在第一的是“尊主明王”。

何谓供奉?自是出钱出力!一个庙祠,按大小有几尊到十几尊主神位,每年都有几个诞辰和元宵,要请戏班、请师公、请吹奏、买贡银贡品作祈福,这些都要钱,而且不便宜。

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一台戏班,下午加晚上一天两场,出场费一万左右,其他的法事一天下来也要上千。一年的排场四五万算基本开支。若是有重大事件如连庙出游,开宫请神等等,一场隆重盛大的庙会祭祀预算要十几万,多的甚至要突破百万!

这些钱除了个人或者少数企业募捐,平常都是要庙祠下辖的信民按人头平摊。哪怕最平淡的年份里一户人家四五百总是要出的,而且信民们交的份子钱比交税都积极

——每年总能看到不少同庙的土豪在募捐榜上血拼,场面堪比主播打赏!

单单从经济方面说,莆田人对拜神这件事是认真的。

但供神如尽孝,不是出钱就行的,论心还要论迹!不论男女!

神祗的威严需要盛大的仪仗显圣人间,隆重的仪式就要足够的人来参与。

每年的几个特定节日,庙下女人统一服装,敲钵、打鼓,吹小号,男人敲锣举匾,吹唢呐,接福首!就连小屁孩也要出游撑旗助威。

一个庙祠的神祗化身出行布施,少则四五十,多则几百号人列队,浩浩荡荡,穿野游街,甚是热闹。

此外每家每户都要在屋内摆香案、灯烛、斋菜贡品,屋外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迎接吉事,繁琐而忙碌。

说了这么多,读者多少应该能够感受到莆仙地区人民对拜神的态度,但话说回来,闽粤不少地区的信民侍奉神祗的虔诚并不莆仙人丝差。

唯一比较突出的,就是每年的元宵节。从正月初六持续到润二九,甚至三月份还有零星的庙祠行道,其时间跨度为全国之最。

“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近一个月的元宵区间是由于庙祠众多,风俗不同而产生的,而庆祝元宵的民俗活动自然也大不相同:菩萨巡游、十音八乐、皂隶舞、跳傩火、僮身舞、跳棕轿、车鼓队、游灯、打砂花、钉穿身、冲滩闹海、爬刀梯、打铁球、大游灯、担红盘、点烛山、蔗塔、红桔塔,舞龙舞狮,莆仙戏……

几乎每个庙宇的庆祝方式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不少共同的特点:

古老显着神秘!

原始带着野蛮!

好奇夹着诡异

肃穆透着狂热!

勇气沾着沸血!

这就是中国古代民俗祭祀的精髓所在!

虽然这些庆祝方式在全国别的地方多有出现,但在一个普通中小城市正月里全部展现,如题所证,这个城市的元宵活动风貌是古代祭祀文化的最完整样本。

闽是上古百越之后,始于春秋,萌于两汉,发于西晋,之后衣冠南渡渐见繁庶。

莆仙又称兴化府,只是相比闽越,地处闽中兴化湾的人文历史并不算悠久。

“莆”通“浮”,“莆田”通“浮田”,在莆仙话中这两个词音色更为接近,义为浮海之地,用现在的地理术语解释就是潮间带

盛唐之时,这里还是海陆洼泽之地,穷岭和恶水共有,盐碱与荒棘并存。

唐末中原大乱,又一波北人南迁,由于闽地狭窄,逼得部分难民来到这里开垦荒地。

这些难民带来的不仅有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艺术工艺,教育理念,还有盛唐下最新鲜活跃的人文状态,生活风貌!

古闽向来是兵家不争之地,而荒芜贫瘠又被群山围三阙一的兴化平原自是成了一块世外桃源。

古风民俗随着代代先辈们耳提面授中流传至今,虽然经过千年的演变,和盛唐时的已经大为不同,但民间的很多传统习俗,口音方言中我们依旧能够找出宋前的痕迹。

曾经有研究说莆仙的方言和日语多有近似,但除了明时倭寇侵袭,莆仙地区和日本并没有什么交集,八年抗战都没打到过这里。可见语言雷同的本质,还是在唐时母语这个渊源上。

传统的元宵祭祀习俗中,我们也能很容易找到莆人传承和开拓的印记,皂隶傩舞代表着上古最原始的图腾信仰,跳傩火是古人为战胜对火的恐惧而设,僮身是佛道神降的方式,游灯是宋人元宵的保留节目,跳棕轿是祈福以及训练民壮的仪式,冲滩闹海是为战胜对大海的恐惧,红桔塔是为纪念梅妃…

每一种祭祀活动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久远的故事,随着沧海桑田,它们被刻印在莆仙人民的传统中,文化里,生活上,就像细胞内的基因,身体上的血肉,骨子里的精气,脑海中的念想和脸上的笑容,永远洋溢传承下去!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