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广告法违禁词,纯正是不是广告法违禁词?

一、直接违反广告法,一查一准型

1.出现广告法禁用词汇

与“最”有关、与“一”有关等词汇均不可以使用,这些可以在12345网站上查询,查询网址:http://www.no12345.com/,输入广告内容,点击禁用词查询即可。这类用语包括但不限于商品列表页、标题、副标题,主图以及详情页、包装等,触犯新广告法底线,处20万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2.医疗、保健食品敏感度较大。不能出现功效性表达,比如医疗方面,杀菌率100%,治愈率100%;食品宣传不得宣传具有治疗功能等。比如消毒用酒精会体现含酒精成分是75%以上,杀灭病毒类型及适用范围,如果直接宣传杀菌率90%,这就涉及违反《广告法》。

二、涉嫌虚假宣传,经举报并查实后受到处罚。

除直接违反广告法的宣传之外,大部分产品都会体现产品效用,但一般会通过产品含有某种有效成分方式体现。

比如辛巴团队的燕窝售假事件受到处罚是因为经过多次举报,经广州市场监管部门查验后发现燕窝含量严重不足,被认定存在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受到处罚和上千万退赔。

也就是说,原本宣传内容合规,但产品有问题,又不幸遇到有人举报,那就是夸大宣传或虚假宣传。

三、对产品宣传内容做的官方检测报告有用吗?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的产品借疫宣传抗病毒功效,接连受到严查和罚款。根据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疫情伊始,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规范广告活动的提醒告诫书》提到,“严禁发布宣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预防、控制、治疗、治愈作用等内容的广告。”

但有很多企业自称具有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那么这些报告是否被法律接受呢?实际上,在国内使用国际标准在法律层面并没有意义。而对于国内权威机构的实验报告,业内解释是,即使是国内研究所等官方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如果没有相关权威部门做出合理评价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依然不被认可。因此企业在这方面的宣传要慎之又慎。

另外,产品宣传的处理属于属地管理,要根据宣传方所在地工商局意见处理,不同地区会有区别,如果对宣传内容不确定,最好提前咨询当地工商局。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2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