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_A?

本人,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在同龄人当中勉强算拿得出手。

入学那会儿,校长就告诉我们“今天你以暨大为荣,明天暨大以你为荣”。

现在的我虽然还达不到让学校以我为荣的高度,但也希望能通过自己这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和感悟,为师弟师妹们做一些贡献;

所以假如你已经不小心点开了这篇文章,请不要急着关掉,这不是一篇心灵鸡汤,耐心看完它不一定能让你走上成功的道路,却一定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让我们先来看看大纲。

一、读哪所大学,重要吗?

二、读哪个专业,重要吗?

三、不是好大学和好专业出身,怎么办?

四、读研还是找工作,这是个问题。

五、实习,不光光是为了混学分。

六、第一份工作,至为关键!

七、树立正确的跳槽观。

八、创业!创业!!

一、读哪所大学,重要吗?

我的看法是重要。

撇开什么师资实力不谈,在我们刚毕业浑身上下跟白纸一样的时候,学历就是求职者最大(甚至是唯一)的敲门砖。

像那些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毕业生,虽说不能虎躯一震让面试官们纳头就拜,工资也不见得就要比其他学校的毕业生高多少,也且不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如何;

但“名校毕业”这个光环已经成为他们的永久常驻被动技能,天生就能收获更多的关注和入职机会;

例如有些企业的招聘就有“应聘者必须至少211院校毕业”的硬性规定,这个规定不仅挡掉了诸多求职者,连HR都愁白了头;

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打电话给竞争对手的员工,第一句话就问是哪所学校毕业的,运气好遇到211或985毕业的,如获至宝立马苦口婆心地劝说对方跳槽,而学历不怎么好的人,不管能力再高,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其一。

其二, 俗话说感情有三大铁,“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和谐社会,这里用星号代替,想知道自己百度)”;

同校也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两个陌生人相见拱手一问发现居然是校友,平生增添三分好感。

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_A?

在参加工作之后,除了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之外,加入不同的圈子并扩大自己的人脉也很有必要,但正如土豪不可能和屌丝交朋友一样,圈子不是你随便敲敲门“喂喂有人在吗我想加入”就能进去的。

同一个圈子的首要条件是大家都是平等的,假如你身边都是学霸而你只是小小一个学渣,别说圈子了连路过跟人打招呼你都不好意思。

一所好的学校,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师资实力如何,还在于他的校友平均成就,不同层次学校的校友成就可能有着天和地的区别。

校友圈作为一个天然的圈子,一个本身你就已经在里面的圈子,你敢说读哪所学校不重要?

说着说着,我自己都有点后悔当初冲刺高考的时候没多加几箱油。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反驳说:有些人甚至高中都没毕业都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富豪,这你又怎么解释?

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七十亿人口,只有一个比尔盖茨,只有一个乔布斯,身为凡人我们就应该有点凡人的自知之明,有梦想是好事,但终归还得结合现实。

关于学校,能看到此文的人或许都已经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了,所以我们也不谈太多,但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发给你的弟弟妹妹看,又或者选择读个研究生什么的。

关于研究生的话题我们接下来再聊,现在我们来说说专业。

二、读哪个专业,重要吗?

我大学读的是国际经贸专业,但全班60+个同学,最终毕业后从事外贸的屈指可数,反而有约20%的同学进入了金融行业,其中也不乏有在金融圈混得风生水起的。

在我看来,在文理的大方向前提下,本科读哪个专业,并不是非常重要,因为:

1. 大学本科的课程,主要还是以打基础为主。

2. 时代的变迁是非常快的,学校的课程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我的实际经验,真正的知识和技能,终归得经过实际工作才能真正获得。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更重要的,其实是学习“学习”的能力,为什么?

因为大学毕业不是学习生涯的终点,反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但参加工作后,没有了老师的淳淳教导和可以悠闲预习温习的时间,如何高效地掌握工作必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就显得极为重要。

所以我们在大学四年时间里,应该重点培养“学习的能力”,包括

1. 如何在旁人没有义务指导你的时候,获得前辈们的指导。

2. 如何从错综复杂的资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

3. 如何将关键信息深深地印入脑海中。

4. 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有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将关键信息整理成完整的报告。

5. 如何将各种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但是请记住一点,专业不是非常重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便乱来。

假如你毕业后的工作专业对口,大学时候课本知识又学得不错的话,天生就会比别人有更好的基础,有更高的起点,能够让你更容易吸收进一步的知识。

三、不是好大学和好专业出身,怎么办?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我们的求职简历无法在学历上体现亮点的时候,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经历就是另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首先我强烈建议同学们尽量去参加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学生组织,并尽可能地担任一些干实事的职位。

在我看来,像学生会这类的组织,其实已经可以看成是企业的缩影了,有决策者,管理者,组织者,执行者,有团队合作,有人浮于事,甚至还有现今看来无比幼稚的勾心斗角。

本人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担任过学生会文娱部的部长,和宣传部一起贴过小广告,和外联部一起拉过活动赞助,这些都是进入企业之前无比珍贵的经历。

其次我强烈建议同学们不要放过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管是派传单也好,做家教也罢,不光光是为了混一个资历,或者赚点零花钱,而是为了开阔眼界;

为了多做一些事情,并在过程中去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一点对于求职者非常地重要。

我一直强调“没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适合的工作”,多一点了解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之后有的放矢地求职,比起别人你就已经赢了一半。

但要不是好大学/专业出身,社会实践又来不及做了,怎么办?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读研还是找工作,这是个问题。

突然发现我是个意志蛮坚定的人(或者说是轴),我从来没有在读研,报考公务员和找工作之间犹豫过。

在我看来,选择读研还是找工作,首先需要计算一下机会成本

1. 假如把读研的几年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我预计能收获什么?3年,5年,10年后我相比同期本科毕业但选择了读研的同学,会有哪些差别?

2. 研究生毕业的话,我是否能具备更高的起点?是否能够比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拥有更漂亮的成长曲线?或者能进入某些门槛更高的行业?

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_A?

其次,需要衡量一下自身究竟是更适合读研还是工作,有些人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假如单纯为了混个学历而选择读研的话那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不管是对读书名额还是对自己的人生。

再次,需要预计一下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是否需要更高的学历起点。

例如专业性很强的某些领域,医学、法学或者学术研究等,但在某些领域是完全不需要更高学历的;

例如以前我所在公司的销售部门,也有一些研究生毕业甚至海归的同事,但除了基本工资高个几百块钱之外,和本科毕业的同事完全没有区别;

而假如随着岗位的晋升需要进一步学历的时候,读个在职研究生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读研,是一种绝对不可取的态度。

五、实习,不光光是为了混学分。

我有两段实习经历。

第一段是在大三的暑假,按捺不住寂寞的我找了一份外贸公司的实习工作,完全没有工资的那种。

找外贸公司纯属因为我的专业而已,在那一个月里具体干了什么我现在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但就是因为这段实习经历,我认清了自己究竟最适合做的是什么工作,从而奠定了我毕业后从事外贸的方向。

第二段是在正式毕业的四个月之前,当其他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还在校园里恣意地享受最后悠闲时光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工作了,撇开急切渴望踏入社会的心理不谈(其实是渴望赚钱,嘿嘿),我当时是这么考虑的:

1. 四个月的时间,足够我对一家企业有足够的认识,假如最终觉得这家企业不好,或者我实际上并不适合这个领域,那我还能赶上招聘季节。

2. 假如正式毕业的时候我还需要另找工作,那我也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了,足以在其他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3. 实际的工作经验对我的毕业论文会有帮助,我记得当初的选题就是“论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事实证明确实帮助非常大,参考一下公司的内部资料,再采访一下公司的前辈们,嗯,一篇论文短短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还是在下班时间做的。

瞧!当初的这个选择现在看来非常明智。

实习属于大学学分的一部分,有不少人选择随便找家亲戚或朋友的公司,在实习报告上盖个章就完事儿。

这种做法完全没有意义。请记得一句话:今天你少做/多做了什么,未来你就得多做/可以少做什么。

六、第一份工作,至为关键!

我们经常说应届毕业生就是一张白纸,那么第一份工作就是白纸上的第一笔,这一笔决定了接下来无数笔的风格,决定了这张纸在未来能写怎样的篇章。

毕业前4个月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虽然只有区区一年多的时间,但却给了我一个深深的烙印。

之后我跳了无数次槽换了无数家公司,却始终无法适应其他公司的风格,所以在蹉跎了一年多之后最终我还是回到了一开始的那家公司。

关于第一份工作,我个人是这么想的:

1.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有一定规模/历史/知名度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成熟,制度比较完善,能提供较为稳定的发展平台。

而且以后要离职找新工作的时候,别人看到你简历的时候都会多望两眼,更别说猎头公司的一贯做法就是从同行业知名公司中挖人了。

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做法,更适合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的人。

2. 第一份工作千万不要随便,不要有先干着以及骑驴找马的想法。

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有一份还算稳定工作的时候就很难生出立刻要找一份更好工作的念头,即使有这个念头,你也得烦恼“老板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开口说辞职”这个问题了。

3. 第一份工作不要太看重薪酬,要看发展前景,“一百年太长只争朝夕”在职业发展的领域完全不适用。

网上最近流传这么一个段子,大概是“3000块你就想招个民工?别开玩笑了!3000块你只能招个大学生!”之类,挺有意思。

但请记住:十年后民工的价格可能是6000块,但你的价格可能已经变成60000块甚至更多。

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_A?

4. 领导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不管制度多完善的企业,其主体都是人,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导的风格决定了一支团队的风格。

而直属领导作为企业中和我们最接近的上级,其工作风格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影响,其发展道路是我们能够拿来参考的,甚至其今天的成就能成为我们的工作目标。

说白了一句话,假如我的领导们在工作了多年之后都没能混出个人样的话,我凭什么认为这家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所以当我们参加面试接受别人审核的时候,同时我们也需要审核对方,看对方的风格是否能够和我们相契合;

更重要的是,看对方的今天是不是我们期望中未来想成为的模样?

5. 选好了工作之后,不管情况怎样都要做好艰苦奋斗一千天的心理准备。

任何工作的前期都是辛苦的,都是需要沉淀的,都是付出大于收获的。

另外我又要说那两句我已经说了无数次的话:

1)这个世界就没有哪份工作是事少钱多离家近的。

2)只有在某个领域至少沉淀三年,才勉强算得上人才。

七、树立正确的跳槽观。

我有一个朋友,原本在公司的时候平平无奇,和大家领着一样的薪水干着同样的工作,一晃五年过去我原本以为他的人生也就这样了。

结果出人意料的是,他在最近三年经过了两次跳槽之后,当前的薪酬是现今还在原公司同事的三倍!

跳槽其实是获取薪酬大幅飞跃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了,前提是你本身确实具备能力和价值,而且这是一次正面的跳槽。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跳槽观呢?

我归纳了两点:

1. 不要因为当前企业的负面情况而选择跳槽。

跳槽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原因,或者是老板小气啦,或者是公司体制不健全啦,或者是人事环境太复杂有政治斗争啦。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在选择跳槽的时候,应该尽量去考虑一些正面的东西。

例如本次跳槽,能带来多少薪资的增长,或者带给我一个更好的工作平台和晋升机会,而尽量少去考虑一些负面的东西;

例如“我现在正在遭遇的困难让我觉得快要崩溃了,我想逃离”之类。

因为所谓的困难,在每家公司都会遇到,甚至可以说在很多公司都存在普遍性,假如我们仅仅只是为了避开困难而跳槽,我们怎么能担保这些困难在下一家公司不会出现?

在入职之前,困难都是看不到的,而薪酬或者其他等正面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能够被掌握的。

2. 尽量做到跳高,而不是平跳或者跳水。

所谓跳高,就是去到一家更好的企业或者担任一个更高的职务。

所谓平跳,就是跳槽前跳槽后没有明显的变化。

所谓跳水,就是明明你在原企业是个总监职务,跳去了一家水平相当的公司担任经理职务。

在职业生涯中,平跳会给人一种永远在蹉跎的感觉,而跳水更会让人觉得你在走下坡路。

除非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否则与其选择平跳和跳水,为啥不选择继续留在原企业再努力多一把呢?

八、创业!创业!!

我建议大学生学习创业,但不建议大学生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基本上不具备“创业三要素

所谓创业三要素,包括:

1.我掌握下游市场了吗?

2.我掌握上游供应了吗?

3.我自身能力足够硬吗?

三者至少有其二,才能够较有效地提升创业的成功概率。

但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了解市场吗?知道某个产品或方案是怎么从零生产出来的吗?是否具备某种足够与他人竞争的能力?

答案是否定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往往只有一个朦胧的想法,或者满腔的热血,但并不具备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资源或能力。

于是,他们往往会倾向于找人合伙,来补自己的短板。

确实,基于情感、能力和风险共担的诉求,许多人本来就有合伙创业的想法。

但是,即使不考虑合伙创业的高失败率,对于大学生来说,能找到什么高层次的合伙人呢?

太难了,大学生们普遍圈子太窄,层次不够,最终能够找到的,不外乎就是另外一个只具备想法但缺乏变现能力的大学生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能成功基本只是运气,失败概率高达99%。

因此,我不建议大学生创业。我认为,在大学四年里,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依然还是“学习”。

但是,我这里所说的学习,并非传统观念中“每门学科都考高分”那种文化课的学习,而是“学习如何学习”

看到这,你可能有两个问题:

1.这是不是意味着文化课不重要?

2.学习这玩意儿还需要专门学习?

首先,文化课重要,否则为什么许多人毕业多年之后,还想着回炉再读多几年书?

真正经典的知识,即使经历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因此褪色。

只不过这些年社会发展太快了,许多高校的教育体系已经和社会严重脱节了。

且不说教材的编撰是否跟得上时代的进步,又有多少教师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尤其是年轻的教师们,许多不过刚刚硕士或博士毕业,连一天社会或职场的“毒打”都没有经历过;

刚刚脱下学生的长袍就马上穿上教师的制服,对于知识能够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可以分享给学生们呢?

连“费曼学习法”中最基本的“简化”都做不到。

最终,就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相比教师来说经验更少的学生们自然也只能死记硬背。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课学得好不好,根本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即使年年都拿奖学金,毕业之后也只会发现,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极少能够应用到工作上。

因此我认为,大学四年里的文化课只要学到不挂科的程度就好了,让知识在大脑里留下印象,等毕业参加工作几年后,借助实践再回头看这些知识,到那时才是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的时候。

其次,许多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总喜欢用“缺乏经验”给自己打标签。

但是,一项工作必须亲手做过才能称之为“有经验”吗?假如一项工作没有亲手做过或者没有人指导,就不懂得应该怎么做了吗?

如果真如此的话,“创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什么别人就能成功?

正如同你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和一位20岁的大学生同一个问题:“世界第二高峰叫什么名字”。尽管这两者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但后者会告诉你“稍等我搜索一下”。

使用搜索工具寻找答案,是“学习”。

而懂得可以有使用搜索工具这种方法,知道应该使用哪种搜索工具,知道应该使用什么关键词的过程,是“学习如何学习”。

对于大学生来说,没有经验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懂得应该怎么获取经验。

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创业的基本要素不包括哪个__A?

以创业为例,大家都没有经验,但一个人浑浑噩噩只知道埋头苦干,另外一个人知道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思考项目定位,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获取市场需求,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分析产品卖点……这两者一定有着天和地的区别。

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我的建议是:贵精不贵多的阅读。(顺便说一下,一定要读书,不要听书。)

前几年我看某个职场真人秀节目。有位求职者说他“每天阅读三万字”,听上去很牛逼,可是当主持人问他是在哪里阅读的时候,“微信公众号”的这个回答瞬间漏了底。

为什么?

因为太碎片化了,平均每篇文章几千字,而且不同文章几乎都来自于不同的领域;

对于没有形成底层知识体系的人,读了也就是读了,除了产生“卧槽真的好有道理”之外,过两天甚至全部都忘光了。

这就是多,但没用。

我读过的书也很多,但我的方法和许多人不同。

1.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往往只是判断这本书的质量,因此速度会很快,很多知识点也只是“知道即可不求甚解”。

2.假如书本质量不错的,我会开始读第二遍。从这一遍开始,我会记笔记或者做思维导图,而且只阅读重点内容。

3.根据书的精华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写文章。

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最终能够用自己的话把内容写/讲出来,这部分知识才会真正属于自己。

4.有需要的话,我会再读第三遍,将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相印证,尝试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甚至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作者是不是也有观点错误的地方。

假如能够做到上述,并用这种方法在大学四年里至少深读10本书的话,就相当于掌握“学习如何学习”了。

之后,不管进入职场,还是进入创业场,你都站在了比别人更靠近终点的起跑线上。

所以各位,对于成功,我们没必要着急,对于失败,不妨趁年轻多经历几次。

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未来的某一天都会以某种形式反馈给我们,不管是好是坏。

假如你现在选择了悠闲度日,将来就不要抱怨生活没有给予你足够的回报,所以在当前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选择,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承受这个决定在未来带给我们的结果。

不要在意眼前的那点得失,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未来的那片星辰大海啊。

谨以此文,送给所有的在校/应届毕业生,也送给所有的职场新人,同时勉励自己继续努力,让十年后的我不会因为今天的我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后悔。

以上。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3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