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种预感,这篇文章公开之后,我可能会被一些对号入座的玻璃朋友拉黑…
我只想说,社会行为,请勿上升个人…
(求生欲还是要有的)

一、天然的性别歧视
如果一位男士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有关带娃的状态,不管他是否有“成功人士”这个title,都会引来一众人等吹捧夸赞;
倘若同一条朋友圈换成一位女士发,不管她是否在事业上是“拼命三娘”,都会把“女人重视家庭过于事业”这个佐证再添一锤。
仿佛只要性别为男,但凡有点顾家的举动,那都是应该感恩戴德的加分项。而一位女性,但凡有点七情六欲,都会成为职业生涯上的拦路虎。
久而久之,对职业生涯仍心怀残念的女性,将其朋友圈里原本或是啼笑皆非、或是天伦之乐的元素渐渐隐掉,取而代之的是冠冕堂皇的人造“鸡血”和知性。这种卑微的逢迎,滚烫了假鸡汤,做实了真无奈。
这种天然的歧视,注定了职场女性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得与男士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二、万物皆可卷
“内卷”这个词儿已经被用烂了,甚至一提起来了就会有“yue”的感觉。但是,确实没有一个词比它更为贴切来形容朋友圈这种“攀比努力”的现象。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但你肯定见过凌晨四点的朋友圈。加班到10点都不好意思发圈,因为总有比你发得晚的。
一同出差的同伴,发了一条凌云壮志的工作状态,你都没脸把美图好的风景发出来,只得连夜从床上爬起,摆拍一个挑灯夜战的状态以示尊重。
十八般武艺并非样样都要会,但是不会跑步,却是寸步难行。鄙视链在运动圈也同样存在,全马的看不上半马的,徒步的看不上旅游的…相形之下,沙发一躺过半天、400米就呼哧带喘的,那都不叫生活,只能算活着。
所以有时候越来越不懂,究竟是应该做到“爱工作,爱生活”,还是应该让别人知道自己“爱工作,爱生活”…

三、发了个寂寞
自打微信提出了“三天可见”这一操作之后,我便不懂这个操作了。
有一个逻辑,是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的:
既然选择加了好友,也对他开放了朋友圈权限,且从分组里把对方放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在“这段感情”上加一个期限?!并且这个期限并不是“一万年”,而是短短三天。

这是要输出一个什么意图呢?我能猜想到的所有可能也就如下几个:
1、爱我就要关注我,要随时留意我的状态,否则你就会错过我的精彩…
(你是太阳啊,地球都围着你转…咋那自恋…)
2、当下的状态,只能代表当下的我,三天之后的我,就不再是当时的那个我…咳咳,哲学吧…
(见不得自己犯傻发圈,发完了删了不就得了,难道当所有人都超时看不见的时候,自己暗戳戳回味吗?咋那有闲心…)
3、往事不堪回首,曾经的杀马特不能代表当下的“精神小伙”,新认识的朋友只配了解现在的我…
(就那么点既“想被人了解”、又“怕人了解太多”的小心思,戏咋那多呢…)
最后,愿大家都能够实现——朋友圈自由。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4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