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曾祖、曾孙之曾,即層字之借,俗作怎。
57、余、舒音近,(舒从舍声),后转入麻部,称为“咱(舍)家”(《水浒传》)。
58、凡从采之字皆有辨别意,亦有兽爪意。
58、唐人称一张纸曰一番纸,今称一板。生番犹吐蕃,吐蕃乃秃发之转音。手板、脚板之板子皆即番字。
58、凡从半之字皆有大意,故胖一训广肉。
58、有自主权而抗政府者曰反(革命党),服从外国而侵略本国者曰叛(反,犯上也;叛。犯上而媚外也。)
59、牛,理也;理,治事也。牛善治事。
59、犗,割去牛之生殖器曰犗。阉牛为犗,见《庄子》。
59、凡从隺声有白意。如“?,鸟之白也”是。
62、啾,悄悄说话之悄即啾也。小声曰啾,大声曰喤(小儿泣声)。
62、咳,本谓小儿笑,引申则小儿亦称“咳子”矣(亦作孩)。
62、?,福建人称吃饭曰“?賁”。
63、噫,噫嘻,郑注“噫歆”,又作“噫兴”,即今人至他人家,将上堂声必扬以使内得闻也,“恩亨”是也。
64、将死之际不能言语,俗称噤口。
64、支吾=支牾,吾子=牙子(小儿)。
65、今人呵呵哈哈之声皆哑之变声也。
65、噱,格格的笑。
65、唏,哀痛不泣曰唏。笑唏唏当作咥。
66、凡从真字皆有盛意。
66、凡从票声皆有疾意。
66、开启之启当作启。啟乃训教(啟發后人)。
67、《公羊传》:“灵公有周狗”,谓忠于主人之狗也。
67、荒唐,大话也。大话无实济,故唐又训空。
67、吃,今格格不吐之字,口吃之吃。吃饭当作既饭。
68、唠,多语。
68、唇,惊。震。专指雷霆言也。唇今误用为嘴唇。
68、啧有烦意,意与大呼不大同。
69、吞叹,不敢大声叹。
69、打猎之哨、兵官之哨,本作嗾,使犬也。
69、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69、对死曰吊,对生曰唁。
69、(上氏下口)塞口也。今谓“鼓起嘴”之鼓,即(上氏下口)字。
69、黄莺不当用莺字(莺,鸟羽美也),正当作黄嘤。
69、鹿接吻曰噳,人接吻曰歍。
70、?,此兖州之正字。沇,误作兖,不知所从,非但俗字,且是误字。《汉书》兖州作沇,今作兖者,即古文?之形误。
72、噩亦为《说文》所无,然汉碑中已有其字。
73、讣,《说文》无,当作赴(古轻唇音读为重唇音,读布。古人曰赴,今人曰报),古音蒲。赴闻,报死。
73、蹻(足底装木也,女子高)底又即俗高蹻,即高脚人。
74、(走厥),跳高。
74、越,跳远。
75、渐,水名,浙江钱塘江也。
75、人自头至足即止,即到底也。
76、前,古剪字也。
76、“管氏有三归”,即有三个女人也。
76、凡从豆之字皆有高举意。豆,竖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1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