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各式各样的“省钱月卡”层出不穷:去连锁快餐店吃早餐、在电商平台上购物、到线下药店买药……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在卖力兜售“省钱月卡”。简单来说,市民花钱购买一张“省钱月卡”后,当月内每次消费都可获一定幅度的优惠,优惠金额可能超过你购卡金额。然而,有不少市民都向记者反映,自从购买了“省钱月卡”后,每月消费账单不降反升。对此,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提醒市民,莫掉消费陷阱,做到理性消费。
最近,市民小刘每天早上都会带着一份麦当劳早餐到办公室。办公室同事一问,她在麦当劳办了一张针对早餐时段的“省钱月卡”。小刘告诉记者,她是花了9.9元购买了这张卡,有效期30天,每天能够以6折优惠购买一份指定早餐,每天只能使用一次。“之前我一个月只会到麦当劳吃1到2次早餐,大部分早晨都是在家自己做早餐吃,每月早餐花销并不高。自从购买了这张卡后,我半个月就消费了近10次麦当劳早餐,虽然内心感觉每消费一次就多‘赚’一次,但实际上近半个月来我的早餐开支大幅上升。”小刘说。
除了在连锁快餐店外,在电商平台,“省钱月卡”更是花样百出。市民小陈是淘宝用户,他最近在该平台上办了一张“淘鲜达”专区(同城超市1小时送货上门)的“省钱月卡”,该卡费用4.9元,有效期30天,包含4张优惠券,除了一张优惠券是5元无门槛减免,其他优惠券都是有门槛满减免,分别是59减3元、69减5元,79减5元,减免门槛逐层提高。
“办了这张卡后,我不知不觉买了很多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因为每次购物总认为凑不齐满减金额是一种损失。”小陈说,线下连锁药店也有类似的情况,最近他的妈妈在市区某大型药店办了一张“省钱月卡”后,家里陡然增加了许多保健品。
那么,这些“省钱月卡”是否真的能帮忙省钱呢?就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及市消费者委员会。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省钱月卡”是一种营销策略,商家利用“沉没成本”影响消费者决策。所谓“沉没成本”,意思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有过投入。所以,大部分市民在购买了“省钱月卡”后,会不知不觉地多消费,企图弥补之前的购卡成本。
市消费者委员会提醒,商家打出的促销广告,往往把优惠、降价的“甜头”放到最大,却隐藏了很多限制性条件,例如“省钱月卡”就包括了每天只能使用一次,优惠券门槛不同等限制性条件,消费者一定要搞清楚限制条件,要多看、多问,货比三家,莫堕消费陷阱,做到理性消费。“我们提倡消费者在购物前先列好购物清单,这是一个避免非理性消费的好方法。”
潮州日报记者 詹嘉鹏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2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