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我们身处一个“物质过剩”的年代。

作为90后,我真的没经历过那种,物质匮乏的年代,很难想象家里缺什么,是需要步行几里地去购买的。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我完成购买的距离,仅仅只有下楼到快递站的距离。

我们往往考虑的是“用得上”,而不是“实用”。因此,我们身处一个“随时获得”的时代。
就像一个300斤的胖子,撑着圆滚滚的肚皮,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食物,他想到的不是“吃饱了”,而是“想尝尝”。
相比较而言“物质过剩”所对比的是“资源稀缺”。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时代发展的“弃子”,曾经是怎样的“宠儿”。
上海132型电子管收音机。

作为当时国内声名远扬上海广播器材厂,在1959年9月举办的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上,发布了这款建国10周年的匠心之作。
老式缝纫机

60年代的时候,买一台这样的缝纫机需要花费一百多,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是三十多元钱,而买个缝纫机是要花费三四个月工资的。除去正常的生活开支,买上一台老式缝纫机是需要攒一两年钱的。
大花床单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要说有什么东西,能做到全国统一的,非此床单莫属。小编的爷爷奶奶家里,还能看到他们被窝下,垫着的这朵花,我奶奶可是洗到褪色还在用。
军大衣

和如今五花八门的时尚概念不同,七八十年代的人们,质朴无华的审美里,最绚烂的颜色,一定是军绿色,崇尚当兵的时代浪潮下,风靡一时的军大衣,如今快成为了历史的颜色。
老课本

这是新中国特殊时期的产物,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故事,当家里老人看到这些的时候,定会
述说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老物件的身上承载着一段回忆、一段故事更是一段历史。
老物件,它们是我们父辈苦日子的“见证者”。
所以,我们要珍惜过往,鼎力前行,杜绝铺张浪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1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