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的经典短句,人心换不到人心的句子?

澎湃评论员 阳柳

今早7点,我还在床上刷手机,楼道里传来一个柔和的女声:“您好,发抗原检测试剂了。”我戴上口罩,打开门,一位“大蓝”递上材料,并提醒我:“这几天挂在门上的袋子不要拿下来,后面可能还要做抗原。”我道谢,她回以微笑。

这几天,我的父母每天都与我视频,叮嘱我做好防护,好好吃饭和休息。那么,这位看着与我差不多大的志愿者姑娘,最近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今早几点起床?昨晚忙到几点才躺下?她是谁的女儿、谁的母亲?她的父母家人,也一定很心疼和牵挂她吧?

这几天,新闻和朋友圈里,有很多讲述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志愿者、快递和外卖小哥辛苦的信息。我们不能将这些信息当作“他人的故事”看。将他们的经历与我们自身进行对照,将他们还原成普通人的身份,将心比心,我们内心的理解、包容、感激就会真正被激活。

我印象最深的是,4月4日全市进行核酸检测那天,清晨5点左右,我就听到楼下有说话声。推开窗,看到七八名“大白”在商量布置检测现场。8点多,排队的居民淡定地低头看手机,“大白”和“大蓝”在做检测、引导排队、喇叭喊话居民下楼,忙前忙后。我们这栋楼居民做检测要穿过地下车库,“大白”就从车库开始引导“两米一人”。他们的衣服上写着各自分工,精细到了“递棉签棒”都有专人负责。

不要说这些工作太“日常”,不值一提。只要想想,在多数人与家人在一起时,他们要早起组织一项几百到几千人参与的活动,且因为责任重大,必须安排得滴水不漏,需要克服多少心理障碍、动多少脑筋、进行多少次不厌其烦的协调,就不难理解他们的不易。

更别说,这只是他们工作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场景,背后还有海量的体力劳动、打持久战的疲惫和个别人的不理解、不配合——在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

将心比心,不是为了“踩一捧一”,不是为了否认任何人的付出。广大市民在封控管理期间表现出的自觉、自律、配合、乐观、互助,有目共睹,凝结成我们打赢这场大仗硬仗的强大力量。

强调看见一线人员的辛苦,是为了提醒大家,当我们遇到负面情绪时,不要忘记,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正在为我们的安全和健康、为这座城市早日恢复正常起早贪黑、艰苦付出,眼下他们正经受着比我们普通人更大的身心压力,需要更多的理解、支持、配合。

今天,有两位上海市民自觉发出了这种提醒。一位苦口婆心,“(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不计得失,不计报酬,不惧危险,不分昼夜,他们都是娃娃的爸妈,他们也是爹妈的乖娃。”“我们想出而出不去的门,却是他们想回却回不了的家。”“面对偶尔的不周全,请多一分理解和支持,少一些抱怨与指责!”

另一位网友说,自己出生在上海,当整个城市遭遇困难挑战,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看自己能帮上什么忙!”我相信,这些来自普通人的朴素话语,只是说出了一直默默如此做的多数上海市民的心声。

一段小插曲引发了点赞。4月5日,闵行一小区两位居民因为物资发放,与工作人员产生矛盾。分管民警周誉,全程用克制的态度和有理有据的分析给居民上了一课,居民被感化后,主动报名当起了社区志愿者。这是“理据服”的力量,又何尝不是教科书级别的“将心比心”?

我还看到,我老家的一位副镇长,因为工作关系滞留了上海。在居家的这段时间,受到居民踊跃当志愿者的感召,也报名成了其中一员,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我深深感受到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辛苦,作为党员,身在上海的我要同在家的同志一样,积极为疫情防控尽我所能。”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链接:无论我们来自何方、将去往何处,此时此刻,在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变得更好。

将心比心的经典短句,人心换不到人心的句子?

海报设计 祝碧晨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47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