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长李华(化名)看到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群里发出的“重要通知”,立即点击链接按步骤申领了思训教材,并在群内打卡接龙完成了任务。
自2017年起,李华的孩子就读于北京石景山实验小学。李华发现,现如今很多孩子的作业都需要通过手机应用完成。老师们会定期在群里发布各种教辅链接,并表示这些工具可以提供学习题库,并进行课堂作业管理。
然而,李华等家长逐渐意识到,一些旨在帮助老师进行教务管理的应用程序中存在着各种隐藏的导流和售课链接。另外,一些应用还利用老师的权威地位变相强制推广,这让许多家长感到无法拒绝。
老师们可以通过推广APP链接来获得分成。
李华一开始会认真研究链接指向的APP提供的其他内容,并咨询老师来继续付费课程。然而,他渐渐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产业链”:学校老师利用APP推荐免费教辅材料,家长通过点击特定链接报名,但免费内容有限,而更多付费内容需要咨询APP推广的老师来续课。
李华每次都会在班级群里迅速完成打卡的动力是因为大多数家长都会对老师的推荐“言听计从”,他们因为怕孩子落下功课。但也有少数家长已经放弃了打卡。其中一位做互联网产品的家长私下告诉他们,发现老师提供的链接域名是作业盒子的分成链接,认为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推荐的教材存在商业化,不一定是孩子需要掌握的内容。
记者在李华提供的思训教材链接中看到了包括“sale”和“activity”等字眼,但很遗憾,该链接目前已无法打开。记者联系班主任所提到的“高老师”,对方直言自己是作业盒子的BD经理。
记者注意到,作业盒子在招聘网站发布了BD经理的招聘信息,该岗位的工作职责包括“负责在管辖区域内拓展教育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学校、教研、教委等资源”。
据媒体报道,在进入公立院校接管作业场景方面,作业盒子采取了主推老师渠道的方式。作业盒子创始人兼CEO刘夜透露:“除了产品本身以外,作业盒子还给予了老师一定的激励机制:流量补贴,每个老师30块。”有评论认为,刘夜所提到的补贴实际上就是招收学生的“人头费”。
教育部于去年12月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教师不得未经批准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同时规定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要求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的看法,如果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向学生推广学习类APP,应当保证这类APP不向学生收费,以落实义务教育的本质。同时,老师推荐学习类APP时应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即使学生不下载使用APP,也不应因此受到不利评价。此外,教师在收取企业补贴的情况下向学生推荐APP,并且企业通过免费服务引流学生到平台后再销售后续付费服务,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属于打擦边球的行为。
刘俊海同时强调,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会主动要求老师推荐APP。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对老师的推荐进行否定评价。
涉嫌违法违规获取客户将带来高风险的政策问题。
李华所描述的情况并非孤立存在,与作业盒子一起被媒体宣传为在线教育中的佼佼者,备受小学老师群体的青睐。
张杰(化名)是北京和平街一中小学部的学生家长。他告诉记者说,他孩子的英语老师在班级群里宣传,称寒假期间可以免费领取绘本教材和配套视频课程。而在课程领取链接的后面,老师还特意注明了可以联系另一位负责招生引流的机构人员。
据公开报道,到去年8月为止,一起教育科技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63个城市和近12万所学校;而作业盒子则声称已经进入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城市,并为7万所学校提供服务。
可以肯定,目前校园仍然是在线教育企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尽管教育部对校园APP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但为何在线教育企业依然不愿放弃进校园市场呢?
据行业内专家指出,专注于进校工具的市场特点在于其深入学校体制,为校内学习提供免费教学工具,并通过自学、伴学和督学等方式提供增值服务。与其他细分市场相比,进校工具的流量成本低,场景粘性高,用户(包括师生和家长)关系链条稳固。
一起作业、作业盒子不仅提供免费学校工具,还推出了在线课外培训课程产品。这些课程产品通过教师进行推广,从而成功实现了将免费课程转化为付费课程,教师也因此成为了一种新的获取客户的渠道。
“2019年,在线直播班课竞争激烈,各家前期获取用户成本都相当高。主要的获客途径是通过信息流广告、短视频和朋友圈等进行市场投放,平均每个有效新客户的获取成本在四五千元左右,甚至有些企业的单个获客成本接近万元。一位在线教育业内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通过给老师补贴几十元的方式获取学生用户,不仅用户转化率高,而且获客成本不到一般成本的1%。然而,这位业内人士也指出,尽管这种利用教师推广产品的方法能够降低获客成本,但却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引发监管部门的介入。”
近年来,一些教育机构利用“互联网打法”迅速扩张市场,在校园内推广课外培训,各地的政策法规屡屡禁止。同时,一些学校教师也无视师德,成为课外培训机构的获客渠道,破坏了学校教育生态。这一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校园应该是净地,而不是商业街,乱象必须清除。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eohomer.com/65975.html